探索北京的石刻艺术:五塔寺之旅

发表时间: 2023-09-29 18:28

在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的南长河边,有一座明成祖永乐皇帝敕建的真觉寺。清代,这里改称正觉寺,被俗称为五塔寺。1987年10月6日,在这里建立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2023年4月15日下午,参观完国家图书馆后,顺着南长河,来到五塔寺。走进寺院内,迎面便是金刚宝座塔,上方矗立着五座宝塔,修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1961年3月3日,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五塔寺塔)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金刚宝座塔周围随处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石刻文物,以“贞石永固”为主题展示北京地区的石刻艺术历史文化,收藏着碑碣、墓志、造像、经幢、雕塑、石质建筑构件等各类石刻2600多件。目前,这里分为露天展区和室内展区两个部分,被誉为“北京碑林”。


一、陵墓石刻

在金刚宝座塔西南部,主要摆放跟陵墓相关的石刻,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和尊严,包括石象生、翁仲、供桌、封冢、享堂、宝座等28座陵墓的地面上和地宫内的石雕石刻。

这里陈列着一件巨大的显亲王富绶石享堂,雕刻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边长340厘米,高度230厘米。享堂外观呈房屋状,汉白玉质地,石仿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在享堂的四周,有12根龙柱和18扇石门,装饰着花卉纹、云龙纹、圭角纹等。


二、寺观碑刻

在金刚宝座塔西北部,主要竖立着寺院和道观内的石碑,记载相关的建置、沿革、修缮、宗教活动等内容。这里总共有33块石碑,包括隆福寺双碑和大德显灵宫双碑等,对研究北京地区的宗教发展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明清时期,隆福寺和大德显灵宫曾经是北京城内著名的寺院,香火旺盛,信众云集。如今,这两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均已被毁,只剩下这几块石碑依然屹立于此,向大家讲述隆福寺和大德显灵宫的辉煌往事。


三、祠墓碑刻

在金刚宝座塔东部,主要竖立着墓碑、神道碑、功德碑等,以及修桥、补路、治河、兴办教育等活动的记事碑刻等。除此之外,还有一处耶稣会士碑刻区,竖立着36块正福寺墓地的耶稣传教士墓碑,采用级别较高的团龙螭首碑,但是碑身的尺寸却比较矮小。

这里有一块普胜寺创建碑,竖立于清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高247厘米,宽383厘米,厚45厘米,横卧式,僧帽顶。原本位于东华门南河沿,碑阳满、蒙、汉文合璧,碑阴镌刻修建普胜寺官员和工匠的名字。


四、室内陈列展厅

在金刚宝座塔的北部,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这里的一层是室内陈列厅,以“石破天惊”和“从石头到石刻”为主题,展示馆藏的石刻精品、小件石刻和北京地区石刻的基本状况。

1.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刻

1964年,出土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包括双柱、双础、阙顶、柱形构件等17件石刻。它竖立于东汉元兴元年(105),柱额上隶书“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残柱上端镌刻《乌还哺母》文,雕刻螭虎、青龙、朱雀、门吏等。

2.东汉石人

据说,出土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河床内,身高150厘米,胸廓50厘米。石人站立在长方形的底座上,青石质地,头戴网帻,身穿长袍,扁平脸,双吊眼。他的双手拱于胸前,恭敬地捧起素面长板,被称为“捧盾石人”和“桎梏石人”。

3.潘景晖等造像碑

据说,此碑发现于安阳市,曾经被袁世凯收藏。北齐天统五年(569)四月,卞印建造,螭龙首,配方座,高202厘米,宽112厘米,厚30.5厘米。碑身联额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佛跣足立于座上,大衣披肩,头顶花冠,胸饰璎珞,施无畏与愿印。

4.唐代石犀牛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出土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河床内,长54厘米,宽23厘米,高28厘米。利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脖颈粗壮,头部低垂,嘴巴触地,双耳前附。尾巴盘曲,四蹄肥硕,腿部镂空,错步前行。头顶两角,上下排列,身体布满鳞片。

5.明代息水兽

据说,此物征集于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后门,原本镶嵌在石桥中孔上方,具有止息水患的象征意义,被称为“龙门石”。体量较大,形象威猛,高80厘米,宽118厘米,厚70厘米。头顶装饰鹿角,前爪趴伏外露,双目圆睁,骨骼突出,眉头紧锁,披发中分。

6.定光佛舍利塔刻石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发现于北京市通州区次渠麦庄桥塔。这五件刻石为明代修塔的甃石,大小不同,线刻精美。其中,以佛像和菩萨为主,旁边刻有“明正统年造”“定光佛无量宝塔”“南无过去定光如来舍利”“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韦驮尊天”等文字。

7.清代单陛石

1998年,征集于北京市西城区驸马大街,为大殿前方台阶中间的装饰物,残高131厘米,宽128厘米,厚22厘米。平面呈长方形,边框雕缠枝莲,内部浮雕海水、波浪、江崖、寿山、仙草。在左上角残缺处,可以看到一只龙爪,多层雕刻,层次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