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的传承与故事:探索扇子文化的起源

发表时间: 2021-04-16 11:21

扇子在殷代就已出现,称为“翣”(sha 四声),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从字形不难看出,“羽”指的羽毛,“妾”指侍妾,有旁立、随侍的意思,也就有了“像侍妾那样立在主人两旁的羽毛扇”,这是最初的扇子。这样的扇子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为帝王障尘蔽日的。

西汉以后,扇子用来拂凉。北宋,则出现了方便携带的折扇。折扇不是我国发明的,而是起源于日本,所以还有“倭扇”的称呼。到了南宋时期,国内的匠人们熟悉了这种折扇的制作工艺,开始出现制作、销售的店铺,不过工艺比较粗糙,还只是普通人手中的器物。明代,折扇才真正地流行起来。

明代,折扇是日本输入国内的大宗货物之一,据说一把扇子能够换一整部《翰墨全书》,可见当时人们对折扇的喜爱。也正是这一时期,折扇样式开始变得多元化,从最初的“不过竹骨,茧纸薄面而已”到后来用料考究的各种材质,如象牙山、沉香扇、檀香扇等等。扇面也出现了洒金技术,特别是宫廷使用的折扇,扇钉和眼线都用纯金制作,耗资之巨,可见一斑。此时,折扇的功能也从纳凉转而成了社交的优秀器物,人们身份地位的新标志,无论夏冬,访亲会友,手中的折扇展现的是儒雅风流。

清代时期,折扇更加盛行,特别是乾嘉以后,除了对扇骨的精制追求,也更加注重扇面,“辗转丐求名手书画,以相夸耀”。在宫廷的推动下,折扇已逐渐成为书法和绘画的表现载体,从而使得其身价倍增。而与之相关的扇坠、扇匣、扇袋等也成为重要的器物。

总之,明清之后折扇成为文人墨客的首选玩物,大有“魏晋名士执塵尾”之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