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发现千万年前的恐龙化石,考古界震惊!

发表时间: 2020-07-20 16:26

恐龙化石,是指恐龙死后身体中的软组织因腐烂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齿)等硬体组织沉积在泥沙中,处于隔绝氧气的环境下,经过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沉积作用,骨骼完全矿物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龙生活时的遗迹,如脚印等有时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来。当恐龙死去并很快地被沉积物或水下泥沙所覆盖时,石化过程就开始了。这些沉积物中含有细小的颗粒,会在尸体表面形成一层松软的覆盖物。这条“毯子”可保护动物尸体免受食腐动物的侵袭,也可隔绝氧气,抑制微生物的分解。恐龙残体如牙齿和骨骼化石是最熟悉的化石,这些都被称之为体躯化石;至于恐龙的遗迹(包括足迹、巢穴、粪便或觅食痕迹)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来,这些则被称为生痕化石。这些化石是研究恐龙的主要依据,据此可以推断出恐龙的类型、数量、大小等等情况。

河源素有“南国生物宝库”之称,河源红色盆地的白垩纪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具有数量多、种类全、埋藏浅、时间跨度长等特点,分布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发掘面积约70平方公里,自1996年发现第一窝恐龙蛋化石以来,之后又被大量发现。目前已发现13具恐龙骨骼化石、8组168个恐龙脚印化石和大量恐龙蛋化石,其中包括华南首次发现的窃蛋龙类化石—黄氏河源龙的正型标本,是世界上罕见的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地区。除此之外,河源市还分别在东源县境内上莞镇碧寿洞、双江镇增坑村发现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菊石化石。

河源双江增坑出土的侏罗系菊石系列化石,丰富了我国对菊石群的研究,其数量种类之多,个体之大,在全国均属罕见,是目前全国发现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规模最大的菊石化石群。河源双江增坑挖掘出土的菊石化石共有200多块,个体大小差异极大,其中最大的直径达42厘米,小者不足1厘米,经有关部门鉴定为早侏罗系的菊石化石花冠菊石属白羊菊石科,距今约1.85~1.9亿年,在出土的菊石化石中,最大的有直径42厘米的特大型菊石化石,被誉为"南国菊石之王",最小的只有指甲那么大。同时还有大量的瓣鳃类、腹足类及植物化石。地学专家认为,河源菊石化石对研究我国华南地区侏罗系早期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地层对比等都极有意义。同时,菊石化石十分美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河源恐龙化石是漫长地质历史的自然遗产,集稀有性、典型性、自然性和系统完整性于一身,属于一种特殊环境条件下保存规模较大的古生物化石,不仅展示了高度的典型性和稀有的特色,而且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国际上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和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2001年12月,广东省政府批准建立广东河源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始建总规划面积1002公顷,其中以保护恐龙化石为目标的保护区面积为751公顷,以保护菊石化石为目标的保护区面积占251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白垩系恐龙蛋、恐龙骨骼、恐龙足迹化石以及侏罗系菊石化石,属古生物化石自然遗迹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005年2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授予河源市“中华恐龙之乡”的称号,2014年1月又被国土资源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

(资料照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