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岁开始的茶农,如今成为奇石收藏家!

发表时间: 2017-10-09 22:38

初到林同滨的寓所,第一眼便被他的茶桌吸引了:透明的玻璃下,盛装了满满一池五颜六色的长江石,质色之赏,象形画面,在清澈的水中默默地展示大千世界的美丽。拥着这一池长江石,就着合欢山的高山茶,林同滨向我们讲起石头陪伴他成长的故事和他的案头山水赏石观。

源起于茶,石头铭刻青葱岁月

20 岁前,你在做什么?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和朋友聚会打游戏?依然是爸妈保护着的宝贝?

此时,林同滨在台湾合欢山上种茶。

石种:南田石 藏家:林同滨

合欢山素有台湾“雪乡”之誉,地处南投县与花莲县交界处,由包括合欢主峰等海拔3000 米以上的群峰组成,绵亘壮丽。春季高山草原的招展、夏季高山群花的盛放、秋季五彩秋果的缤纷,都让人流连忘返。由于地势高,且处于潮湿气流交汇地带,冬季寒流袭来,水汽逢冷,合欢山上便一片银装素裹,展现出风姿卓越的雪景,挑动着亚热带地区人们对雪的热爱与渴望。

合欢山坡陡易滑,茶农常常会找些石头垒成阶梯以确保安全,林同滨和石头的缘分也源于此。

在台湾,人们有拜土地神求平安的习俗。有一天,林同滨无意中发现一块看起来像木雕土地神的小石头,他捡回去放到祭坛边,每次祈福时总心生欢喜。这次“不小心的偶遇”,让林同滨喜欢上了石头。此后,只要有机会他就去捡石头,把捡到的各种象形的小石头搬到祭坛。种茶的日子一晃过了10 年,10 年的酸甜苦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好在有石头分享着他的喜悦与忧伤。林同滨说,捡石头是他感觉最甜的时候。

石种:长江石 藏家:林同滨

30 岁,林同滨决定到台北去创业打拼。收拾行囊时,他唯一舍不下的就是这些石头,最后就索性带走了它们。“这些石头与我共同经历了成长的10 年,也见证了我最青涩的岁月,看见它们,便想起自己当初的艰辛,它们也时刻提醒我天道酬勤,要继续努力奋斗。”

美能忘忧,石头可作疗伤良药

初到台北,难免会碰到委屈的事情。心情低落或心中烦乱时,是石头给了他振奋起来的动力。“迷茫时,石头给了我指引;徘徊时,石头给了我坚定;失落时,石头给了我鼓舞;伤心时,石头给了我宽慰,是石头成就了今天的我,因此我要让石头帮助更多的人减压、解忧和治疗伤痛。”惠己及人,林同滨经常将石头疗伤的体验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

一次,林同滨听说一对老夫妻始终走不出丧子的悲痛,他就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做客,让他们看看家里的石头。这对夫妻站在石头前静静地看着,不多时,脸上突然浮起了一抹笑容,接着上前抚摸起石头。那一刻,他们放下了伤痛,找到了新的精神支柱。石头很神奇,还可以让人暂时忘记病痛。林同滨说他邀请过一位老人,因有腿疾,需要拄拐。可看石头时他却可以丢掉拐杖,开心地玩很久。晚上回家后,腿才继续痛起来。

石种:长江石 藏家:林同滨

这两件事给了林同滨很大的感触,他认为,“宽阔的大自然,拥有最丰美的资源,觅石赏石,感受个中之美,是对个人心灵的自省,并有服务社会大众之功。”从而更加坚定他以石疗伤的信念。“我需要更多漂亮的石头来疗伤。”为此,他多年来踏寻很多石头的产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以及内地广西、四川等地都留下他的身影。

美能忘忧,石能疗伤。热爱生活,敬畏自然。林同滨赏石观渐成雏形。

公正付出,当好“领头羊”

付出+ 公信力是带好团队的两个必备条件。”林同滨忠于这两条领导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林同滨的茶叶在台湾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他不仅对企业员工关怀备至,对赏石协会会员及其家人也十分关心。付出真心,收获真情,林同滨赢得好人缘,大家遇事都想着和他商量。

石种:长江石 藏家:林同滨

“当领导也是门学问,需要学习。”林同滨意味深长地说。在任“国际爱石协会”会长台湾中华赏石协会理事长期间,他积极与日、韩等国赏石协会负责人以及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沟通、交流与学习。从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身上,学习到很多好的方法与经验,“我希望在我的领导下,不但协会可以发展得更好,会员也可以更懂赏石。”他积极组织会员到亚洲一些玩石理念较先进的地方观摩,然后仔细与大家一起对比台湾地区赏石的优缺点,研究赏石文化,大家受益匪浅。

展会是检验团队素质的试金石,在林同滨看来,每一场展会都是一场硬仗。

石种:长江石 藏家:林同滨

首先,展出的是团队的精神面貌和态度。外出参加展会时,林同滨要求团队必须着正装!拿出“一种尊重石头和尊重他人的态度。”展现“热爱生活,敬畏自然”的精神面貌。

其次是布局经营。大到整体布局,小到细节末处,都需要用心。对于一件观赏石,如何根据它的主题,设置相应的场景,进行演绎。既要符合艺术的规律,又要突出石头的主体地位,还要利用好空间,都要考虑周全,力图将石头的美最大程度地展现给观众,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美。

石种:长江石 藏家:林同滨

除了石头的展演,林同滨认为精彩的讲解同样重要。他说,只有让观者具体了解到石种的产地、特点和赏玩方式,才能让其更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林同滨带团参加北京2007 年的迎奥运展、2008 年的走进奥运展以及2010 年的世纪坛展览,他们的布展、讲解和团队的精神面貌,赢得了观众的认同,很多人叹服于石头的美,久久不能移动脚步。

跨界融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肯于追求知识的人,他永远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收,不断地膨胀。勤于汲取,勤于探讨,不会受制于固有的束缚,反而能够从中挤出养分,开拓自我,发扬光大。”除了向大自然学习,他还积极地向书画家、音乐家和各种大家学习。

石种:长江石 收藏:林同滨

在与画家的交往中,他理解了“抽象”与“具象”,并衍生了“本体”与“影子”的新概念;在与书法家接触中,他懂得了欣赏线条的美,知道了如何通过线条的“力道”,解读石头的“平面”与“深度”,要随着线条“游走于面”亦或“看进去”;通过向雕塑家学习,他知晓了以点、线、面为基点去赏析石头的肌理和纹路。

林同滨通过大量翻看世界各地的优秀摄影作品,追寻大自然与雅石的契合点。在那些摄影作品中,日月星辰、江河湖海、人物动物,诸形诸色,反映着自然的大美。他将源于心灵感动的美植入到雅石画面鉴赏中。

石种:台湾淡水海石 收藏:林同滨

“曾经,我还与一位老和尚同吃同住,彻夜聊石。”原来林同滨在“中台禅寺”办展时,有个老和尚白天观石,晚上便一定要与林同滨分享赏石心得。展览7天,仿佛每一块石头都侵染上了浓浓的禅意。是僧人悟了石?还是石者悟了禅?也许兼而有之吧。

用林同滨的话说,和江湖中的各路英雄打交道都可以学到知识。关键是要将所学内化为自己的需要,然后将知识像记忆碎片一样储存在脑海里,需要用的时候,就将其调出来。这样,不但有利于更多更快地掌握知识,还有利于多角度、多视觉的审视石头。用这种方法,经常可以很快找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视点。“来自大自然的石头拥有最高的艺术性和艺术美。”

案头山水,林同滨的赏石观

赏石文化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人们在目不暇接的外在变化中,得到感官的喜悦;丰富的内涵,心灵的滋润,潜移默化带来的精神释放,那无形舒适的畅怀才是赏石的意义所在。”

案头山水,在最适当的距离,最适合的空间中与最适合的对象对话,是林同滨内心回归自然的执念。

石种:来宾石 收藏:林同滨

在他真正进入石道时,非常着迷韩国的沙盘、水盘以及日式的枯山景。在这些景中,他感受到自然之美在向他召唤,在布景过程中享受步移景换的乐趣。

赏石的技艺是见微知著的快乐,他说,玩沙盘和水盘其实非常有讲究。沙盘中,石体向左一寸还是向右一寸都要拿捏得非常精准;水盘中,“水从哪里来,怎样表现水又突出石头”都有很深的学问。为溯源古人的玩石精神,他带着《素园石谱》专程跑到苏杭的大藏家家里去对比实物。看得越多,懂得越多,理解得越深,他眼里的精品景观石也变得越来越少。然而,以二维图像表现自然景观的长江图纹石却走进了林同滨的视野,继续圆着他的“案头山水”梦。

石种:长江石 收藏:林同滨

案头山水,是人们融入自然、荡涤心灵流泉的载体。

“案头山水,体微而神广,形小而气壮。……峰峦耸秀,峭拔嵌空,山水浩荡。……身居斗室,案牍劳形。……一拳之石,万千气象。神游其间,享云霞掩映之妙。”

石种:长江石 收藏:林同滨

案头山水有大场景、大气势,也有一枝一叶的关情, 细细品来,另有神韵。林同滨以一组画面石例举他“看花”“看叶”的过程:“表现的都是梅花,却各有不同。”“这是开在庭院里的梅花,清幽而雅淡,暗香疏影;这是雪中怒放的梅花,在凛凛寒风中里傲霜斗雪,坚韧不拔;这是林海深处的梅花,或仰、或倾、或倚、或思、或语、或舞,飘逸而秀美。”“无论石中的画面表现的是什么,但是它必须是自然界存在的,是自然界拥有的,换句话讲,我们要在大自然中寻找大自然的缩影。”长江石上的残山剩水,随手可见;只叶片花,如词中长短句,不乏一唱三叹。

石种:长江石 收藏:林同滨

只有把握了“形似”的要求,才能在“神似”的运用上得心应手。所有以点、线、面为画面主要语言的“抽象”景物,都可回溯至其原始的形象,这是“简洁”的依据和基础,林同滨的案头山水正朝着另一个高度演绎。为了能买到既心爱又便宜的石头,对此,他还不愿多说。

人生叹短,只恨不能常伴石

“这就是石头的伟大、自然的伟大,与石头相处,永远不会感觉孤寂。”但是,石寿亿万年,人生不满百,“石生我未生,我老石未老。”能与石头相处的时间太短,而需要学习和体悟的东西太多。林同滨分外珍惜与石相伴的每个时刻,享受着石头带来的快乐。

作者:陆舜冬、邹璐萍

编辑:一石尚

(更多精彩请关注“一石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