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地域文化探索:《老家王屋》的作者赵旭东带你走进山灵之歌

发表时间: 2023-10-06 10:17

#济源地域文化散文集#

山有灵兮君有歌

作者:赵旭东

如果说,华盖峰是王屋山的牌楼,天坛峰是王屋山的殿堂,那么,灵山峰就该是王屋山的后宫了。

上灵山,要先过王母洞。沿着斜卧的山坡俯身而上,垂簪峰下,有煌煌庙宇,西王母及诸神塑像栩栩如生。再上,豁然一溶洞,泉水汩汩流出。这,就是王母洞了。倘若有幸,在月暗星繁的秋夜,可见红黄蓝绿不定、数量多少无数的簇簇火焰,从洞里升腾飘出,在空中浮动游弋,忽高忽低,明灭闪烁,穿绕飞旋,连续不绝。时常可一更有余,亦可直至三更;规模可十数里,亦可数十里。这,就是济源九景中的“王母仙灯”了。清代济源县丞侯立德曾为之赋诗:“光来天上照天明,夜半双双天际行。应是瑶台迎法驾,故教玉女捧仙灯”。

好一句“应是瑶台迎法驾,故教玉女捧仙灯”!有人说,这是磷火。我还是固执地叫它仙灯。

过王母洞,路愈发的窄,越发的陡。渐入林中,荒草遮掩小道,林荫屏蔽阳光,不见鸟飞,不闻虫鸣,只有丝丝缕缕的云烟,在树梢枝头盘缠萦绕。这清寂空灵中,仿佛随时都会遇见仙人,或对弈石上,或抚琴树下,亦或骑鹤跨鹿,乘风而去。终于,林木渐疏渐尽,天光忽然明朗,险峰昂然而立,穿越云雾,直插九霄。那就是灵山峰了。

噫吁兮,危乎高哉!飞云如海,翻腾奔涌;群山似岛,耸立云端;庙宇接天,烟绕雾带;人已蹑云,意欲成仙。

于是,这山中的灵山洞府,就成为神仙居所了。随意散落崖间的五道石门,按洞口大小,用青石雕琢斗拱、门额,简约典雅,呈牌坊式样,与山石浑然一体。最大的叫做“七宝门”,有石刻楹联:“七朵莲花在此处,丘刘谭马郝王孙”,说的是“全真七子”曾在此修行。如果电视剧《七剑下天山》能在这里取个镜头,就更加真实有韵了。距七宝门数米处,有洞曰“无底洞”,内里交叉盘迂,高下曲折,明暗潜行,四通八达,宛如迷宫。

有人说,灵山有洞八十一,彼此沟通,连接瑶池,为西王母修行起居所在。

道教第一洞天——清虚小有洞天,司马承祯实不欺人也。

济源还有一座灵山,为与王屋灵山区别,被叫做小灵山,位于城区西北郊。这山,平地突起,西望武山,东眺孔山,呈“二龙戏珠”之势。这珠,就是小灵山了。古时,山顶有宝峰寺,建于宋天圣七年,可惜已不见踪迹。山下,有近年重修的宝峰寺,可观可品的不多,唯有“灵山夕照”石刻、《重阳登灵山》石碑,是陈年旧物,可供赏玩。

“灵山夕照”也是济源九景之一。清代段景文有诗:“一峰螺髻拥平阡,金碧珠林日影偏。缥缈冈陵凝紫气,纵横井里散晴烟。霞烘野树归鸦噪,人对斜晖放鹤还。灵异果然灵岫翠,渔村不羡楚云边。”平旷田野上的灵山,犹如女子盘起的发髻,夕阳余晖斜照着金碧辉煌的寺院。冈陵间,凝聚着祥瑞之气;田舍里,斜阳下,炊烟袅袅升起,红霞烘染树林,鸦雀喳喳归巢,隐士放鹤归来。灵山,果然是灵异荟萃之地呀。置身于此,谁还会羡慕楚云边上那婉约的渔村呢?

《重阳登灵山》碑记,苏东坡曾登临小灵山,恰逢庙会,遂赋诗一首:“俯窥盘谷接天坛,平地危峰岂易攀。螯足断来移海外,天星落处化人间。世情汩没谁常到,樽酒登临我倦还。岁岁邦民重九会,孟嘉休独羡龙山。”登临灵山,俯视盘谷,远眺天坛。这平地突起的山,岂是容易攀登的?那神鳌被断去的四足,已抛弃海外,空留一座鳌背山;这灵山,应是天上的星辰幻化人间,灵秀无比。谁能不顾世情牵绊,常来常往?只有我把盏登临,倦后方归。此时此地,恰逢太平年间重阳盛会,既便是佳节登高、饮酒赋诗、风吹帽落而浑然不觉的东晋名士孟嘉,也不会单单喜欢他登临的龙山,一定会羡慕这里的。

每当西山衔接如血残阳,万道余辉漫过空旷原野,缕缕霞光斜照灵山之巅,顷刻间光彩无比,奢华地宣泄着绚丽。那火红的霞、靛紫的云、清灰的雾,连同宝峰寺金色的瓦,伴着悠远苍浑的暮鼓,共同勾勒变幻成缤纷的画。既似世外仙境,又有无限禅机。这“灵”,大约暗含佛光普照之意吧。

叫灵山的地方很多,遍布大江南北,海内关外。最初的灵山,大约是指印度的灵鹫山,上有平台,是佛祖讲经说法之地。唐玄奘曾云游至此,描述此山胜景:“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至于大雷音寺,呵呵,恐怕只能到《西游记》里寻找了。佛教东传,凡佛祖显灵之处,均可被称为灵山。及至儒释道合流,被叫做灵山的就更多了。

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想把它改成“山不在高,有灵则名”,不知是否可行?


作者:赵旭东,笔名余闲子,河南济源人,1974年出生,民建会员,现供职于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爱好文学和地域文化研究。

编辑:大河文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