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馆》后,探索中国玉器在博物馆中的丰富收藏

发表时间: 2023-09-10 12:00

“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最近上网的肯定都知道这句话。这是三集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里女主——一个拟人化的玉壶的台词。在开头,男主作为记者的张永安说你就是博物馆丢失的那只玉壶时,她很认真地纠正了是“盏”。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是玉雕艺人俞挺的作品,曾获2007年北京天工奖优秀作品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年龄不过十二岁,在大英博物馆中所有的中国文物中,是最年轻,也是唯一一个知道回家路的,其他都是被套上麻袋抢走的。

大英博物馆也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海外博物馆,多达2.3万件。虽有多件藏品,大英博物馆却劣迹斑斑,大大小小的文物挤在小小的玻璃柜中,不得安存;损坏的文物被大英博物馆请来的“大师”二次损坏;而近期的大英博物馆藏品被盗的消息更是令人痛心。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对于中国人来说,玉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有些甚至比黄金和宝石都要珍贵,今天带大家看看跟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一般,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玉器们。回望屈辱的历史,展望强健的未来。


虎形垂饰

东周末年或汉,公元前3-2世纪

清,18-19世纪

该虎形垂饰与广州南越王墓中发现的一枚垂饰相似。

1902年成书的《考古图》主要著录当时宫廷及私家的一些古代铜器、玉器藏品,人们从该书中发现了受该类型垂饰设计影响的物品图案.

装饰配件

东周或汉初,公元前3-2世纪

汉,公元前1世纪-1世纪

这个隆起的圆形饰板下有一个青铜镀金底座,上面刻有一条龙及类似老虎的生物形象。这个饰板可能曾经被固定在某些如今已经消失的有机物或者金属制品上

叶瓣盘

元或清,13-14世纪

该玉盘形状由黄金或银质容器的形状发展而来

翡翠箭瓶

伍尔夫家族借展

古代投壶游戏,即用箭投酒壶。该翡翠瓶就是投壶游戏中壶的缩小版

白玉对碗

明-清,16-18世纪

这两只白玉碗虽然没有过多纹饰,但在灯光的照射下,试问谁能比他们更夺目?

佛手

明末或清初,17-18世纪

佛手是一种植物。之所以被叫作“佛手”是因为它的形状犹如佛的一种手印,食指和小指指向上方。

而且,在全世界47个国家中,还有167万件中国文物,多数都是鸦片战争以后被侵略者搜刮走的。长期以来,政府也在努力通过政府追索,海外捐赠,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推动文物归国的步伐。

令人意难平的是,因为小玉壶是为数不多通过正规渠道卖到大英博物馆的,所以即使有文物全部归国的那一天,小玉壶也回不来了。不过因为这个短剧,希望小玉壶真的能推动文物万里归家路的步伐,有朝一日,“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