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石的价值:为何一方石头能卖到1.1亿元?

发表时间: 2020-12-29 19:02

寿山石雕刻是中华传统石雕工艺中一朵璀璨之花。它源于民间、又结缘于佛教文化,不仅受庙堂之推崇,更为文人士子所倾心。寿山石雕刻工艺因文人士子的爱好推崇,免于留滞于世俗烟火,最终超越玉石雕刻而领衔石雕艺术进入中国古典艺术的谱系。

2001年,寿山石被福建省人大定为福建省“省石”

2003年寿山石获评“国石”候选石

2006年,寿山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寿山石被中国奥委会定为北京奥运会的特许商品

寿山石雕刻作品有哪些灿烂的中华文明和热情洋溢的民族风范?

寿山石的印章文化:“印者何?信也。”

先秦典籍中并无“印”这一专有名词,通常称为“玺”。然而,商朝甲骨文中早已有“印”字,作

注1:古玺是用以“爪”按在泥巴上的, 其动作过程表现为“ 抑” ,因而改称一般的玺为“印” 。

▲西夏 铜柱钮“首领”印印文为西夏文字体,白文,释为“首领”,西夏官印是中国印章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自商周以来,印乃王室诸侯彰明示权的帝玺,“示信”之用,也是皇室权威的象征,后世明显记载。

东汉许慎(58年-147年)《说文解字》: “印,执政所持信也。”

东汉蔡邕(133年-192年)《独断》: “ 玺者, 印也。印者, 信也。古者尊卑共之。”

东汉末年周公瑾(175年-210年)《印说》:“ 印者何? 信也。”

印除了作权力的器物化,衍生“传世玺”、官印等国家权力之印外,在礼仪文化中兼具佩饰功用,社会功能中还有昭信作用。

▲东汉 铜鼻纽“内黄令印” 故宫博物院藏,东汉时县官印


无论官印、还是私印,印都有“归属权”之意,如同古人在收藏书画上留下自己的印章已确证自己拥有过的存在。

印,是一个穿越历史、留下岁月痕迹的象征。

“那知方寸垂千古,转使人间信有征”的文人风雅信物

“印”发展至宋代,随着文人书画艺术的高峰发展,鉴藏印、书画款印兴盛,宋朝皇室和文人士大夫阶层都流行在书画作品上署款钤印。

宋徽宗在其画作和古书画上签名题记的“御书”长方形印、葫芦形印等款印。

▲宋徽宗所用玺印印文:宣和殿宝、宣和中秘、双龙印、御书葫芦印

宋文人欧阳修《致端明侍读书》《尚恩帖》等尺牍上的“六一居士”钤印等,米芾、苏轼、黄庭坚、王岩叟、吴琚等人也在其书画作品上大量使用印章。

左欧阳修钤印“”六一居士”,右为贾似道“秋壑图书”朱文印

发展自元代,文人自制印章的风气大肆盛行,赵孟頫、王冕、王绎、吴镇、黄公望、倪瓒等书画名家对印章喜爱程度只增不减。


赵孟頫,元著名书法家。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其字体冠绝古今

文人王冕更是打破了金石作为唯一印材的格局,使得寿山石登上大雅之堂。

王冕(1287~1359年),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

自制印章犹如文人再造的一个艺术天地,书品、画风、人格、印格息息相关、一脉相通。

明·郎瑛《七修类稿》:“印章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始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灯明石… ”

印章俨然成为文人墨客风雅的传统,入清以来,特别是寿山石印章更是将印石雕刻推向繁荣巅峰,一时风光无限。

为什么寿山石印章如此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

乔治·桑塔耶纳:“ 材料的美是一切高级美的基础”。他论证道:“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黄金制造,星星没有火光,它们都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

清雍正 “圆明园”印 故宫博物院藏,寿山石质,双螭纽方形印,汉文篆书

中国的印章,唯有源于自然之物,方能彰显其魅力。

清·陈澧《摹印述》: “ 晶、玉印难刻, 若令工人凿碾, 多不如人意, 不如用石。固不必贵玉而贱珉耳。”

寿山石柔而易攻,石质纯净温润,极为切合文人“兰心慧质”的志趣,因而极受文人艺术家推崇。

寿山石无论是运用在雕刻上,还是作为印章,其优质的自然体质优于他类材质。

清寿山石伏虎罗汉 周尚均(周彬)雕刻 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

不仅兼有玉铜金银的美质,尤为重要的是寿山石具一定坚硬度,刻凿清晰、利落,印面艺术效果最佳。金、铜银看似材料金贵,但印面效果容易模糊不清。

可见,寿山石的保真价值、时间沉淀价值更胜一筹,正如清代陈鳣(1753~1817)《论印绝句》所言:“那知方寸垂千古, 转使人间信有征”。

名家篆刻印石


作品信息

田黄石 素章

印文:无

尺寸:5.7cm 103g


寿山石的开采和雕刻,在清朝进入巅峰繁荣时期,不仅诸多文人喜爱、参与寿山石雕刻,皇帝对其亦特别垂注,使之成为一个参与者层次广泛、人员众多的艺术。

因福建为“寿山石之乡”,文人荟萃,文化发达,使得福建寿山石从一开始便站在极高的起点,福建寿山石雕刻艺术家更是出类拔萃,流派繁多、名家辈出。


寿山石,被誉为“中华国石”,分为三大类一百多个品种。当中田黄石,贵为“石帝”,乃“石中之王”,为“印石三宝”之首。

具有温、凝、细、洁、润、腻“六德”,又有“福(建)寿(山)田(黄)丰”寓意,被清代宫廷奉为至宝,如今,禁止开采的田黄石尤为稀罕。

时至今日,曾素有“一两田黄十两金”之说的田黄石,其一两田黄的价格早已远远超越十两金子的价格。

一方田黄石,拍卖价格高达1.1亿RMB

该拍品在2013年中国保利的秋季拍卖会上,以184万RMB成交。

田黄石浓艳尊贵的色泽、若隐若现的萝卜丝纹、橘皮格纹,都是其他石种无法取代的美质。该枚田黄石色泽娇艳,质地细润凝腻,萝卜丝纹与红格都非常明显。

此外,尤为珍贵之处是该枚田黄石仅将石料切为素章、不作任何雕饰,在现今已无田黄石矿可寻情况下,田黄素章其后期的收藏价值不可估量。

特别是该枚田黄素章克重106,众所周知,田黄稀有,无论是做印章还是雕刻,都会选择不废原材的作法,最大程度保证材料的珍贵,但想要获得106g的素章,原石重量需将近300g,尤物难寻。

如此天然自然之物,无不彰显尊贵优雅之气,光彩照人,夺人心魄。试问,何人敢以精工巧凿之?


工艺美术大师


作品信息

荔枝洞石红杏燕呢喃薄意方章

作者:林文举

款识:红杏燕呢喃,壬申文举

尺寸:8.6×2.5×2.5cm


荔枝洞石是寿山石的最珍贵品种之一,1987年才开始开采,但不足十年,采掘殆尽,现今上好的荔枝洞石成为明智收藏家搜寻猎物。

荔枝洞石艳丽的色彩、莹澈的质地,其他石种无法比肩。红白荔枝洞石的表现力极为出彩,是少有的稀罕石种。

该枚荔枝洞石方章,红、白一体,相对少见,仅次于黄田石。其质晶莹、通灵,色泽瑰丽。

红色部石似霞光,又如新鲜荔枝果皮,白色石怡似晶莹洁白的荔枝肉,肌里透着萝卜丝纹,漫而不散、沉而不浮,极为美观,是一方上好的石料。

作者林文举“因材施教,因料取材”,特采用薄意雕刻,设计了“红杏燕呢喃”春日艳景。

“暖风熏得游人面,杏娇柳妩不须归”,清风徐来,红杏初露新妆,一只燕子,翩然轻拂花梢,往来飞返。整作洋溢着自然性灵之美,令人眷慕不已。

林文举(1956- ),号涣亨居士,福建福州人,中国寿山石雕刻大师,秉承传统西门派雕刻技法,有独特的行刀方式,创作题材、手法丰富多变,作品内容常常包含书画、文学等意趣。

薄意雕刻是一种高难度的雕刻艺术,雕刻层极薄,清朝初期雕刻家周彬首创“薄意”。

清朝末期林清卿将中国画的风格融合在“薄意”创作中,把美石与画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开创寿山石薄意雕艺术最高境界,被称为薄意雕法之一代宗师,有着“西门清”之称。

私塾于林清卿的林文举在薄意创意上颇有建树,尤擅鸟竹薄意,曾出版《林文举薄意艺术》。薄意浅刻如画,耗材甚微,犹如一幅微微浮起的国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


拍品信息

荔枝洞石荷塘清趣椭圆章

尺寸:7.4×4.6×2.7cm


该枚荔枝洞石圆章,质地细腻凝润,呈红白黄三色,章身背面洁白纯净,底部圆章部分可看到明显红色萝卜丝纹,色界分明。

刻者巧借荷叶之下娇艳欲滴的红色,薄意刻划为荷花花苞,又根据石材的色泽,特在荷叶上方一处作镂空雕刻处理,似被新雨打破的残荷。

不经意间勾画出“绿盖半篙新雨,红香一点清风”之境,荷叶似连天,即使被新雨拍打致残破,却也掩护着、爱惜着荷下的那一抹红荷花苞。

碧叶之下已不是红荷,而是待放的生命。


{4}


作品信息

芙蓉石青山风暖点翠图薄意章

作者:欧宙翼

款识:春山风暖点翠图 岁在丁酉雨翼

尺寸:10×4.8×3.2cm


该枚芙蓉石方章石材为芙蓉石,质地醇美无瑕。主体为淡青色调,清润可人,其尺寸略大,将之放置掌中极为凝实坠手,非普通芙蓉石可比。

作者在章体四面,雕刻了“春山风暖”后的“山林点翠”图景。作品线条清逸、细致,山水排布有序,由远及近、重峦叠嶂、老叟与幼童漫步于山中,烟云远扬,小桥、流水、人家。

章中风景随老叟、幼童,移步换景,春色盎然,给人以“青空高远”、“青岚徐来”的爽致气息,有“春山澹冶而如笑”之妙,实乃佳作。

欧宙翼(1976~ ),艺名雨翼,福建福州人,师从陈达、郭子伯、江秀影,秉承寿山石雕西门派传统薄意雕刻技艺,擅长花鸟类题材,现为工艺美术师。

{5}

作品信息

焓红石熊纽章

作者:林亨云

款识:林享云 2010

尺寸:13.4×4.4×4.4cm


这枚焓红石色界分明,下方为红白二色相交织,纹理变幻多姿,上方则为纯白一色,运用了焓红石的“色韵”之美,以色赋形,巧妙雕刻一对在寒天中觅食的白熊。

白熊姿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而熊的毛发极为细腻,千变万化,各部位毛深浅不同、纹理不同、走向不同、疏密不同。

焓红石的“红”与“白”,与作者的灵感浑然一体,熊雕作品透着强烈的空间感和生命力,给观者以强烈震撼力。

更为精巧的是,作者在它们下边的红色石材处,采用浮雕的技法雕刻两条鲜活的鱼儿,在浪花翻滚中逆流而上,而白熊正伺机而动,蓄势待发。

林亨云(1930~2018),福建福州人,中国寿山石雕刻大师。1955 年,林亨云的作品《黑熊》获同行好评,被称为“刻熊专家”。

林亨云尤擅刻熊,或坐、或爬、或嬉戏、或逐食,逗人可爱,不但形似,且富有人格化情感,尤其在茸茸熊毛的表现上有他的独到之处。其熊雕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种大展中获奖。

{6}

作品信息

田黄石牛钮方章

作者:郑幼林

大小:高3.5cm,48g


田黄稀有,素来以成印章者为尊。此枚田黄石色金黄艳丽,质地莹凝油润,纹理细腻,萝卜丝清晰可见。作者运用钮雕艺术刻画一幅舐犊情深之景。

上部雕刻卧牛,横卧于水波浪花之间,此外还雕刻俩牛犊依偎在旁,倍添生动活泼之趣。

从母牛头部的刻画上,可见作者用刀细腻娴熟,轮廓线条清晰,神情姿态灵动,足见其高超技艺。

钮雕艺术是印章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清康乾时期,钮雕艺术备受青睐,出现了“无石不钮”的局面,将我国印纽艺术推向高峰,涌现出不少钮雕艺术家,如杨玉璇、周彬。

郑幼林(1969年~),福建省福州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技术能手、福建省首届优秀人才技能大师、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寿山石雕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师承王祖光,注重深入生活,扎根传统,作品注入文化内涵与个人的情感,使作品达到以形写神,以意取象,形神意象,浑然一体的感染力。


{6}

作品信息

田黄石鳌龙钮章

作者:刘伟

尺寸:3.5×2.1×1.7cm

重量:25.7g


此枚田黄石印章色泽橘黄明艳,质地温润,造型别致,下宽上窄,似金字塔。

作者运用钮雕艺术,依形刻鳌龙钮,鳌龙钮随形而刻,龙首轻昂于印顶,口吐瑞气,龙身游弋于水涡纹之中,遨游海上,云气蒸腾。

刀法线条圆滑,刻痕轻浅,水到渠成之作,钮工精良,不失为一件收藏珍品。

{8}

作品信息

荔枝洞石 兽钮章

尺寸:5.4×3.7×2.3㎝

该枚章石料为纯白的荔枝洞石,质白微透明,晶莹玉色,细嫩微坚。纯白荔枝洞石如“冰糖”一样通灵,完美无瑕,难得石料。

印纽依清灵秀美、如新剥荔枝果肉的色泽而雕刻一只古代瑞兽,洁白之净似福泽,可吉祥辟邪,庇佑众生。

纯净通灵的石材与浑厚大气的钮雕艺术工艺相得益彰,整体造型细腻而不失浑朴,古拙中可见纤细精微之细节刻画,实乃工料双绝的佳作。

{9}

都成坑石海底世界摆件

作者:林亨云

尺寸:19×21×2.3cm


该件作品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老师作品,林亨云老师除了是“刻熊专家”还是“海底世界”题材的开创者,早在1988年海底世界题材获得中国百花奖金奖。

寿山石雕刻技艺贵在“巧色”,该摆件石料是极薄的,林亨云老师采用镂空雕技法,巧用石料的天然俏色,构造出五彩绚丽、光影陆离的鱼翔海底世界。

石料最上方为红色,林亨云老师特雕刻红色鱼群向上游姿态,大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鸿运之势。

作品整体布局合理,协调一致、空间立体感极强。不同石料的鱼群畅游海底,虽不刻一丝水纹,但通过鱼群游动、珊瑚水草的摇曳姿态,悄然呈现鱼群水中浮游的艺术效果。

{10}

作品信息

田黄石皆大欢喜挂件

作者:林飞

重量:16.8g

该挂件田黄石质地饱满、通灵,橘皮黄艳、细润凝腻。雕刻弥勒佛造型,极具感染力。

林飞刀工圆润,线条流畅,巧色精用,将弥勒“大肚能容天下事,开口常笑世上人”的宽容之态发挥得淋漓尽致,弥勒佛神情并茂,寓意圆满,令人喜闻乐见,福满之人佩戴之。

林飞(1954年~),字田觅,福建省福州人。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如果对陶瓷、建盏、寿山石、漆画等收藏品感兴趣,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