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你的赏石技巧:五个问答环节

发表时间: 2020-04-29 08:24

《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今日起至6月28日在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厅展出,这是国内博物馆举办的第一场供石展,晨报记者邀请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主任施远为大家解答关于供石的五大问题。

为什么全国各大博物馆几乎都不收藏供石?

答:上海博物馆在接受胡可敏女士的捐赠之前,只有“小方壶石”这一块供石。石头是一种天然物,而国内的博物馆大多是艺术博物馆,天然物算不算艺术品?这是一个问题。石头汇集了多方面的学问,它是自然、人文、历史各种因素的集成,比如石头的底座属于工艺美术范畴,石头上面有题字,属于金石、雕刻艺术,所以石头作为一个独立的学问,很难归在哪一类。研究供石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文物学、博物馆学是不一样的,因此目前中国各大博物馆基本都没有开展供石的收藏、研究,但是有了胡可敏女士捐赠这批质量很高的藏品之后,未来博物馆会由此开展更深入的工作。

为什么“不瘦、不皱、不漏、不透”也是好石头?

答:“瘦、皱、漏、透”是中国人对供石外观的审美总结,但它只是一般的审美理解,并不绝对,有大量优秀的石头并不符合“瘦、皱、漏、透”标准,照样能成为优秀的文房供石。比如此次的重头展品“小方壶石”,是板块状的崂山绿石,健硕稳重,不是秀美、通透的风格,但它在美学上被高度评价,一些著名收藏家都收藏过这块石头,大画家吴湖帆还专门画了这块石头。

怎样的供石才算完美?

答:从观赏角度说,一块供石是否完美,要看它能从多少角度进行观赏,比如展览中的“襄阳无语”研山,可以360度去观赏。这也是供石的价值所在,可以看的面越多,越是稀有,观赏价值也就越高。

为什么不能对供石进行人文年份判断?

答:上博这次展出的所有供石都不注明年代,因为对于古代石头的人文年份判断,目前还没有形成权威的认识。如果有传世的文房供石,其人文年份一定不会早于宋代,因为中国人是从五代、北宋才开始把石头作为审美对象的。而且目前,我们也没有绝对的证据,证明哪一块供石是宋代的。当然,石头本身有地质年代,那就更悠久了。

为什么对于供石上的铭文不能轻信?

答:我们不能看到有名人的铭文,就轻信这块石头跟名人的关系。比如,展览中石庵题的“襄阳无语”研山,“石庵”是清代文人刘墉的字,但石头上的“襄阳无语”是不是刘墉写的字,然后请人刻上去的,我们无法判断,所以只能把它称作“襄阳无语”研山。有些供石上的铭文,连收藏家也认为是后人刻的,比如展览中一块“项子京”铭研山,上面的铭文,可以确认是后人委托刻上去的,它只是一种寄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