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童年记忆:核桃、葫芦、佛珠手串

发表时间: 2022-05-13 20:03

“文玩”这个词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玩家们都管这叫“玩意儿”,津京两地那时都有“古物市场”,像天津的沈阳道,北京的潘家园,都是摆地摊卖“玩意儿”的聚集地,人来人往的非常热闹。“玩意儿”顾名思义就是好玩的东西,价格不贵,买得开心,用天津话说就是“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对,就是图一个乐呵!

那时候的“玩意儿”品种很多,大多能随身携带,最常见的就是核桃。有句老话叫:核桃不离手,活过八十九,气死皇帝老,阎王都叫不走!记得小时候,胡同里的大爷、叔叔们手里都喜欢把玩着一对红艳光亮的核桃,纹理清晰、造型圆润。走到哪儿都带着,不停地揉搓。我曾经好奇地问过:“把这核桃砸开,能吃吗?”回答是“这是铁核桃,不能吃,是听声练手的”。每次远远听到“嘎啦嘎啦”盘核桃的声音,我一准儿就能猜到是谁来家里串门来了。

平房住着的老头们,也有不玩核桃玩铁球的。大院里的朱爷爷就常年攥着两个铮光发亮的大铁球,不锈钢材质的圆球握在他的手心里,交叉着转来转去,发出“咣咣”沉闷的撞击声,特别像行走江湖的暗器,我总想象着突然有一天,他甩出铁球,就像《神秘的大佛》里反派演的那样,隔空将人打倒。不知道过了多久,我看到他走路一瘸一拐的,一问才知道,铁球没转稳,脱手掉下来,正好砸到了他的大脚趾,走路瘸了,过了好久才恢复好,吓得我再也不敢胡乱想象了。没想到四十年以后,《斗罗大陆》里“唐三”的暗器就是两个铁球,一大一小,经碰撞释放出毒物,我的想法得到了共鸣。

葫芦也是那时常见的文玩,大大小小多种玩法,可以手捻、可以悬挂镇宅,均有“福禄”的寓意。玩葫芦的历史由来已久,曾被古代文人归为“四雅”(核桃、鸟笼、扇子、葫芦)之一。葫芦上可以押花、烙画、雕刻,还可以勒扎成各种形态,观赏性很强。父亲喜欢葫芦,买回来摆放在窗台上,辟邪镇宅。小葫芦被他天天握在手里,拿布揉擦,皮子变得油亮。他还买来范制的葫芦用于养蝈蝈,葫芦罐皮上有烙画,窝门的雕花透气美观,手感细腻光滑,蝈蝈儿住在这样干燥舒适的屋子里,应该感觉很惬意吧!这样的葫芦罐儿父亲很偏爱,细长的、扁圆的,买了不少。

葫芦蝈蝈笼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佛珠手串的流行源于传统佛教中18子念珠的演变。那时候,文玩手串的用料大多都是做家具剩下的边角料,是真正的黄花梨和紫檀木,没有造假,不带噱头,不乏有翡翠、沉香等贵重老料。绿松石、蜜蜡这些现在被追捧的串料,在当时的市场上很少能见到,藏传南红、玛瑙、砗磲、天珠等材质的的佛珠已经出现,由于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有限,基本无人问津,仅个别的玩主有所收藏。父亲没有收藏手串的爱好,我对此了解不多。

紫檀佛珠手串

“核桃不离手,葫芦揣着跑”的文玩文化代表着那个时代。无关信仰,纯粹属于个人爱好。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