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苏州小学生意外发现珍宝:真珠舍利宝幢

发表时间: 2023-05-11 16:07

文|亓钦

编辑|亓钦


苏州的城西,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塔——瑞光塔。说是千年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这座塔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当时,孙权为安置来自康居国的西域高僧,而在苏州修建了瑞光寺。之后孙权为报答母恩,在寺庙里建造了最高规格的十三级舍利塔,极其贵重。

不过因为战火,千年间佛塔几经焚毁并多次被修缮重建。

到北宋时佛塔被大面积重修,整体结构也被改成了楼阁式的宝塔,有七级八面,一块皇帝御赐的铜牌放置于塔顶,赐名“瑞光禅寺”。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不断,瑞光禅寺被全部烧毁,只剩下了瑞光塔在废墟中留存下来。

掏鸟窝发现的文物

时间来到了1978年的初夏,此时苏州的不少小学已经放了暑假。趁着阳光明媚,3个当地的小学生便结伴出去玩耍。

对于好动的孩子来说,能有个高地拿来爬上爬下就能消磨一下午了,最适合的场所便是那座瑞光塔。

因为外观看起来平平无奇,当地人只当瑞光塔是一座破败的古建筑,还没有专人进行看管,于是3个孩子相约而来,准备比比谁爬得最高。

当他们攀爬到佛塔的三楼时,看到在佛塔屋檐下有几只小鸟飞进飞出,顺着一找,果然在屋檐附近找到了鸟窝。

孩子们兴奋起来,聚在一起商量着准备掏鸟窝,但凑近一看,鸟窝旁边还有块松动塔砖。

这番景象可太有探险寻宝的气氛了!孩子们一起清理了部分损坏的塔心砖,探头看了看,下方一个黑黢黢的洞口显现出来。

看这大小应该可以让一个人钻进去,虽然不免害怕,但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三个孩子还是壮着胆子进入其中。

还好通过洞口后是一处比较宽敞的暗室,在黑暗中摸来摸去,孩子们摸到了一个手感像木箱子的东西,推了推这分量,对孩子来说有点沉甸甸的。

也许里面是什么宝物呢!三个人赶紧把这有1米多高的木箱搬到了洞口,打开一看却有点失望。里面是几本看不懂的经书,还有一尊散乱的宝塔一样的东西。

这些东西还都灰扑扑的,这和孩子们想象中的宝物可不太一样,三人随便把玩了一下便又装了回去,兴冲冲地去找其他好玩的地方掏鸟蛋了。

回到家后,看到满身脏兮兮的孩子,家长们在责骂的时候问出了下午孩子玩耍的地点,一听里面有个木箱,箱子里还有东西,立刻想到这是不是发现了文物?

苏州的瑞光塔本来就是历史遗迹,但正因为是横跨千年的宝塔,本以为塔中的宝物早就遗失或腐朽殆尽了,没想到被存放在了暗室里?

家长们把这些情况反馈给了当地文物部门,文物部门确认情况后,马上通知了苏州博物馆的专家赶去瑞光塔。

到了孩子们掏鸟窝的地方,专家立刻注意到了上方有一块小匾写着“天宫”。

古代的佛塔修筑好后,有的直接会在塔顶会用宝物镶嵌,有的则会留出暗室或者地宫,供奉或者秘藏一些佛教器物。

地下的密室通常被叫做“地宫”,塔中的暗室则被称为“天宫”,这意味着瑞光塔之中有掩藏的宝物,具体会是什么呢?是否还保存完好呢?

带着激动和不安,文物专家和考古队员们对暗室仔细清理了一番,确定这个木箱是这里的唯一器物后,众人将箱子小心清扫掉灰尘,上面的白漆刻字显露出来:真珠舍利宝幢

在场的人读后无不惊呼一声,这是专门用来装舍利的宝盒啊,可真是发现了不得了的东西!沉睡千年的国宝级文物,就此重见天日!

尘封千年的佛教珍宝

打开最外层的木箱后,里面是一个“内木函”,也就是大盒子里面的小盒子。虽然还未找到舍利,但仅仅是这个木函都异常精美。

木函整体高124厘米,使用银杏木制作,五节正方形相互套叠而成。第一节正方形的四面都是立体彩绘,描绘的四大天王怒目而视,栩栩如生,英姿勃发。

四天王的彩绘非常具有中国画的灵魂。木板原色就是人物的底色,以简洁的线条勾勒为主,却传神而精准抓住了天王的神威。

红绿粉白这种明艳之色用于点缀,少量渲染衣带、甲胄和兵器,于是在厚重古朴之下人物又异常鲜活明艳。

细看之下,会发现这彩绘四大天王的形象,与如今寺庙中的天王像有不少差别,那是因为经过后世结合传统神话后,对其进行了形象上的改编。

内壁上写有时间落款:“大中祥符六年”。也就是公元1013年的北宋时期,是名副其实的一千多年前的珍贵文物。但真正的宝中之宝,是这个木函内部的东西。

刚打开时,专家所见和孩子们当时发现的东西一样,零散的经书和不知道是什么的物件。小心清理辨别后,专家认出,这些物件其实是组成宝幢的零件!

不得不感慨古代匠人的巧思。结构复杂的宝幢必然难以隐蔽存放,于是各个部件在用心的设计下是可被拆除的,需要时再拿出拼装完整。

轻轻抹去一个物件上的灰尘,几个原本黯淡的球形物体显现了本体:是镶嵌在其中的珍珠。这些珍珠个个浑圆饱满,向世人露出一丝穿越千年的光泽。

意识到瑞光塔内这件文物的贵重,专家和考古队员赶紧将其小心翼翼地包装好后,送到了博物馆狮子林库房内进行清理和复原。

但面前这堆杂乱无章的零件怎么拼接,是个问题。物件的接口处没有卯榫,众人也没有参考之物,既是重要国宝,如果在拼接中受到破坏更是重大的损失。

一筹莫展之际,文物修复工作人员想到向西园寺的明开法师请教,从《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找到了相关记载。

经书中提到宝幢的基本结构,从下至上,对底座风轮和“海中七金山”都做了描述,研习了这份“说明书”后,工作人员对眼前的宝幢有了思路。

将全部的零件清理出来后,考古专家对每个部位都做了基本定位,再绘制了精确图纸,为宝幢量身定制了一份拼装图。

对照佛塔结构,在一点点仔细拼接下,精美的真珠舍利宝幢慢慢被复原了。宝幢高有1米2左右,底座是上好的楠木打造,分成三个部分:须弥座、佛宫、塔刹。

须弥座象征着佛教中的八方天,形状呈现为规则的八边形。底座的每一面还有三个精雕镂空如意,银丝掐边,极其精细。

这须弥座上还有三层:须弥海、须弥山以及装饰有八只小银狮的底座。不仅有通体宝相,还绘有缠枝图案和描金勾栏,最外围还贴了一圈的神兽。

须弥海这一层则雕刻有汹涌的海浪,海水涌起的最高点中托起的就是须弥山,一条鎏金九头龙盘绕而上,四周有八朵木雕祥云,恍惚间真是仙气袅袅。

视线随着金龙而上,到须弥山这一层可见到八大护法天神,天神护卫的中心就是佛宫,这也是整个宝幢的中心。

佛宫的中间是个宝蓝色的八角经幢,八个角上分别用了四种书法体刻着梵文,分布均匀,自上而下,内部填金。经幢是中空的,想必舍利子等佛教重物就放在其中。

经过发掘,里面存有两张雕刻版的《大隋求陀罗尼经咒》,这是非常重要的佛教经书,此外还有个葫芦形状的小瓷瓶,瓶中则装有足足九颗舍利子。

宝幢的华盖顶端也就是塔刹,一颗乒乓球大小的水晶球是顶端装饰,四周环绕着银丝火焰,即为“佛光”。

在真珠宝幢将近4万多个零件中,大部分是白玉、琉璃和水晶等真珠,尤其是塔刹顶部那一颗点缀其上的大水晶,光泽均匀,浑圆透亮。

大水晶下方垂八条银链,连接下层的华盖八角珠,整个宝幢由此浑然一体,彼此关联。

通体看下来,宝幢的制作者毫不吝惜地使用了各种名贵材料,如玛瑙、水晶、檀香木和金银等,这是对照佛教中提到的人间“七宝”。

不仅是制作材料极其上层,其中涉及的工艺更是无价。

北宋苏工集大成之作

北宋匠人使用圆雕和平雕技艺,精雕出天神的英姿勃发,须弥山仙云缭绕。此外,车旋工艺保证了部件拥有一致的圆弧,让整个宝幢的外部线条显得流畅而对称。

另外,在拼接宝幢时大家就发现,如此之多的零件没有用到一处榫卯。榫卯是古代工艺制作中常见的组装结构,这么复杂的佛塔却没有使用,那么是靠什么将各部分相连的?

答案是胶接。除了用到粘合物,大多还使用金丝银线进行串连。细小的如小银狮后腿中的银丝,需要放大镜才看得清,大到外部各类真珠装饰间的拉丝捆绑。

对于工艺制作的精益求精,在各种小细节上也能窥见一二。不足9厘米大小的护法八天神,在雕刻上细致入微,云裳衣带的褶皱都被刻画出来。

天神中的天女神态,慈悲双目低垂,那是对世人苦难的悲悯;须弥山顶的天山高7/8厘米,但山体结构繁复巍峨,没有丝毫的敷衍。也可想而知复原的难度和巨大的工作量。

真珠舍利宝幢上的金属工艺也让人印象深刻。宝幢上用到的金银非常多,而且呈现各种形态,有金片,金箔甚至泥金(常用于描金和填金)。

仅仅是鎏金银丝都有几种规格的圆丝,均使用拔丝工艺。宝幢的“空心银丝球”用到了最细的“累丝”编成如意节而制成镂空的球形。

最吸引人,也是整个复原中最大难点的要数那条银丝九头龙。这条龙王都是银丝编织,参照现代的竹编工艺,应该是制作的龙头,再制作的爪子和身体。

但这样制作无法保证龙身的大小和形状,在没有现代化器械的古代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据说民间有一种“灰龙工艺”,为龙搭建一个内撑后才开始编制,在完成整条龙后烧掉内撑,如此可以避免丝线缠绕,还能让内部空间大小和形状不变。

随后在龙腹部发现的残留编织物,证实了这个技法确实用于九头龙的制作。

入选镇国之宝

虽然有众多技法让世人惊艳,但其中也有很多工艺已经失传。在发现宝幢的1978年,为复原这座国宝,苏州博物馆寻找了十多位老艺人参与到修复过程。

这群老匠人们为修复工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指导,整个复原经历了两年最终才得以完成,真珠舍利宝幢也被选为国家级文物,成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不过到这里很多人会好奇,真珠舍利宝幢是谁存放在瑞光塔进行供奉的?

虽然宝幢内有留下落款和铭文,但只是时间落款和监工记录,专家们已无可考证是哪位善男信女将其供奉在塔内。只有他们留下的这座瑰宝,穿越时间来到世人眼前。

北宋时佛教盛行达到鼎盛且高度世俗化,来生与现世的界限变得不再缥缈模糊,艺术匠人们得以肆意挥洒对西方净土的想象。

以往的佛教艺术中有不少舍利宝塔的创作,却都不及真珠舍利宝幢的满满细节和精美工艺。

虽然没有规定哪一种造型才是最符合佛学世界的形象,但那种对极乐华贵,超脱凡俗的诠释当数这座顶级国宝。

真珠舍利宝幢的审美意趣不仅展现佛教意趣,也将东方神韵生动地表达出来。处处以形传神,不仅身形流畅,眼神更是描绘的重点。

这也是当时的主流审美,不管是菩萨还是罗汉,大多体态庄严,柳眉凤目,形似之下的神似,要体现出对应人物特有的气质和情绪。

可以说,在这件宝物身上,北宋年间手工艺人的奇技淫巧被生动地展现出来。他们带着对信仰的极度虔诚,用心打造出这个流光溢彩,珠光宝气的真珠舍利宝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