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古墓中的“现代”水晶杯:专家鉴定为国宝,三大谜团待解

发表时间: 2017-04-04 18:15

欢迎收看溜溜达达看世界新推出的博物馆镇馆之宝系列,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战国水晶杯

走进杭州博物馆展厅,一进门就会看到这个杯子,初见到它的人往往心生疑问:这战国时期的杯子竟然长得和现代人喝水的玻璃杯有90%相似度!难道是从现代穿越回战国了吗?当然这只是玩笑,其实,它确实是战国时期所制造。

在来仔细看一下这个杯子:杯子的形状为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圆底、圈足外撇,高15.4厘米,上宽下窄,口径7.6厘米,底径5.2厘米,圈足高5.2厘米。通体呈现淡淡的琥珀色,杯子表面经过抛光处理,看上去光滑透亮,杯身没有任何纹饰,只有一些絮状的海绵体,海绵体是水晶自然结晶时产生的纹路。整个杯子造型简洁,形状看上去和现在的玻璃杯非常相像,时隔2000多年,古人和今人的杯子能够如此相似,实在令人惊叹。

许多人疑问,这个形制简单的杯子作为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否有些略显单薄呢?其实不然,它是一件堪称国宝级的文物。这要从这件水晶杯的发掘说起,1990年考古人员在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发掘战国一号古墓时,突然觉得眼前有什么东西闪了一下,仔细一看亮晶晶的,清理完表面的土后,一个杯子的轮廓显现出来。

由于它的外形太像是现代喝水的杯子,考古人员怀疑是盗墓贼遗留下来的。但是通过对墓葬现场进行分析发现这处战国墓地并未遭遇过盗掘。根据出土的原始瓷器和墓葬形制,考古人员初步判定,杯子的制作年代和墓葬的所属年代相同,都是古代战国时期。

在战国时期的墓葬里,出现现代造型的杯子, 这实在不可思议。这个杯子究竟是什么材料做的呢?为了搞清楚这一点,考古人员将杯子包的严严实实连同杯子里的土一同拿给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他双手捧着杯子端详了半个小时,连连赞叹道:“国宝,绝对是国宝啊!”

科研人员对杯身及杯子里的土进行化验证明,这的确是战国时期用天然水晶制作的水晶杯,而且它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最大的天然水晶制品。2002年,这件战国水晶杯被列到国家禁止出境展览的64件国宝级文物名单中,并作为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永久收藏。

关于这件水晶玻璃杯,还有三大未解之谜:一是水晶的材料:这件杯子用的水晶材料纯度十分高。如此高纯度的水晶在国内是罕见的。二是水晶杯的内芯子是如何掏空的。水晶的硬度高,质地很脆,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战国时代,杯子的芯子如何取出来,这是一个很难的技术问题。三是此水晶杯的内壁外壁底部十分光滑,足可见当时的抛光技术十分高超,在2000年前,抛光到如此程度,难度是极大的。

而且水晶杯的造型设计非常科学,十分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单手握住很舒适,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战国时代,能够开采出如此大块的水晶,并将它打磨成杯子的形状,当时的人们如何取材,如何设计造型等都谜团困扰着我们。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件水晶杯反映了当时战国高超的玉器制作技术,当之无愧的国宝。

“水晶”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里,在更早的年代,人们对水晶有不同的称呼,“水玉”是对水晶最古老的称呼。其实我国使用水晶的历史非常悠久,这可以追溯到6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时期,在此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和遗址中也出土过水晶制品,商至春秋时,玉器的制作更为精细生动,打磨工艺日渐成熟。

到了战国时期,已经是我国玉器的生产的鼎盛阶段,玉器加工工具和工艺都有了很大进步。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诸侯使用的水晶、玛瑙制品及其加工工艺就已经盛极一时。由此可见,这件水晶杯是当时战国时期高超制玉技艺下的产物,2000多年后,它与现代“制杯”文明相遇,惊叹古人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