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篆刻艺术:方寸之间展现万千气象

发表时间: 2017-02-07 14:41

如图所示:

“山中白云”这方玺印,以甲骨文笔法融入了一些汉印厚重的笔调,加了一些“小写意”思维方式,传播一种“白处红生石径留”的美学意境,山为心灵归宿,云为心灵寄托,流露出一种恬淡悠远,返朴归真的禅意人生。

治印,作为文化的“切入点”

印章还可以叫“玺、宝、信、符节、戳子、图章、朱记、关押”等。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叫法,究其功用,一般有两种:实用性与艺术性。

关于印章,有铸有凿,自殷商肇起至周秦定制,圣人群说,陶文古玺,率真天成;汉魏成熟,金石融会,沉着厚重;晋唐延续,玄学兴起,意境淡远;大唐气象,印风稳定,静穆正宗;宋元艺境,意态风流,印呈朱文;明清流派,石上风流,各造其境;近现代以来印风多元,印坛百花齐放。

篆刻艺术,是一定阶级文化下的产物,是一个时代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官印与私印,各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官印包括官职印、官署印、关邑印、地名印、烙马印等等,往往是一种帝王庙堂,诸侯大夫等身份的象征,一般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大造“官印”,在森严的阶级中标明“官爵”等级制度的正宝之印,特别强调篆法正宗。

私印包括名号印,收藏印、鉴赏印、斋馆印、记事印之类,还有吉语印、肖形印、闲文印,所谓的“闲章不闲”。多角度,多思维地丰富私印文化,借鉴瓦当封泥之风,不断升华私印艺术,营造一种浓厚的“金石味儿”。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印,执政符节信也。”手持符节,以此为信,这才是印的本质。而印的载体主要以:陶文、甲骨文、金文、泉币文、石鼓文,以及大小篆为主,也有楷书隶文入印的,但是这种印章往往不能划入“纯篆刻”的范畴。相对而言,非艺术家用的印章多以“楷书入印”,有手工的,后来也不排除电脑刻的,这些主要是便于识读,易用。在历史遗留下来的砖刻上有一些楷化的文字,借来可以入印嵌边,或六面皆镂,或四面环刻,或两面对雕等等,边栏款识字体可以随意,但不能随便,否则叫“滥造边款”。边栏可以图文并茂,就墨拓印谱,看起来虽小,但边栏文字是一个储藏刻印附注文字的最好“见证”,其边款小而大,短而精,款文往往要达到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微型碑味文化”,渗透印人深邃的思想。

然而,在边栏图文的创意上,我们不得不想起清人赵之谦,其边栏很熟练地运用造像阳文,界格分明,四面环刻独创印章“边款艺术”,给人类艺术带来了“文人印象”。随之,令人又想起清人邓石如所刻的那枚“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阳文印,给人以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篆刻艺术是人格文化积淀的“积巅”,要把人的一切杂念“倒空”,沉静在石面上,小处落刀,大处收就,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对人生与艺术做一厚积薄发的“大定位”与“新创造”。

但是必须明白的一点:凡是印章,未必都属于艺术品。那种原形文化的构造,是天地间朴素文化心态大美价值的体现。其实发展到后来,印章既是一种“百姓实用的信物”,又是一种“艺术实用的信物”。渐渐把其上升到文化艺术这个精神层面,那就是篆刻艺术。

篆刻是站在艺术角度承载着精神基因与文化元素的,而印章只是篆刻所属的一类特质内容。比如一枚打磨好的石头上刻上一个人名,或者几个汉字,那就不能随便断定那是“篆刻”。显然要明白“造物主”是谁?篆刻艺术一般都出自印人之手,从中可以探讨“印内”和“印外”演绎之道。

修心,从“印化大众”开始

篆刻虽是“雕虫小技”,但其印内承载着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汉字文化和图形艺术。印外功夫,主要是吸收融入其他经典文化元素,还有意想不到的外在的高雅文化,乃至涵德铸印。印内注入几千年的汉字文化基因,从“印大

众化”走向“印化大众”。

印大众化,是把印章的实用艺术、刻制的印章雅俗共赏,既让民间印人能见心,又让老百姓的心理容易接受,便于释读。这种方式,主要强调广泛的印文化,好处是人人能接受,不足的是印理相对来说浅了一些。就艺术价值来说,往往经不起历史的鉴赏与读者的推敲。却便于把“印的圈内文化”向“印的群外文化”传播,这其中也有一些民间的印风,这种印风的形成,也是一个个民间印手长期尝试观摩的结果。

可是,要知道好“印”在民间!民间印人的印章也有一种内在的潜力,这种潜力的形成也是民间印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就像人们常说的“草根文学”一样,不能全盘否定,要正确对待,扬长避短,褒贬分明。从民间吸收一切“接地气”的印文化,对治印也是大有好处的。

印化大众是让印章艺术不断来教化,不断来感化,不断提升大众对印学文化的修养水平,加强大众对印学文化的感召能力。通过刻制的印章,根据实际情况,在青田石、巴林石、寿山石、昌化石、鸡血石、冰冻石等任意石料上,或者木质,骨质上刻上一个“礼”字,造型稳重,符合印道,可能会感化一些人,让人会想到《论语》中的“礼之用”,还会想到“礼尚往来”“以礼待人”“彬彬有礼”之类的好词。

接着刻制一个“孝”字,人们便会想到“孝行天下”,或与“孝”有关联的人和事,想到对老人尊重,从内心“孝化大众”,让高雅的印章,配上精湛的并赋予艺术基因的“孝”文化,会让人想到《二十四孝图》中,一个个关于“孝”的感人故事。

当看到“甲骨文印”,脑海中就马上有一片片甲骨片,这既是一种神圣的龟甲兽骨,又是一种神秘的汉字。让人的眼光一亮,再亮,一下子向前拓展了三千多年,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古老文字,而甲骨印却是一门新型的篆刻艺术。

“甲骨印”主要以卜文、心法、篆意等古老的艺术之道与时代文化精神为背景。逐渐发展成一门“印学”,在把范围缩小一点就是“甲骨印学”,这种印章能从新颖中透古意,在坚质中含生气。

看到陶文入印,字体古拙有趣,便想到“大地湾文化”与“马家窑文化”中那些“盆盆罐罐”,其外形特点是“大肚子,细脖子”,赋予了人性化,在其上刻着一些符号,画着一些云纹、水纹、蛙纹等,正是中国人所涵养的“有容乃大”。若把那个“容”字,用陶文刻在印石上,又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生机呢?这只有黑陶、灰陶、彩陶……知道!只有用“陶文印化大众”的那个“文化群体”知道,缘于人们内心深处有一些受益良多的感触!

印化大众,洗去凡尘,此心从印林下渐渐朝着光明磊落的文化天空修起,像一颗常青的艺术之树顶天立地,放出华夏文明之光。让我们仰望“东方文化宝塔尖”,让中华印学之道载起汉字的精神,载起图腾的崇拜,载起人们的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