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古城的明代石桥:跨越五个世纪的奇迹

发表时间: 2020-11-15 21:32

宣化广惠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年,与著名的颐和园十七孔桥同为十七个孔,宣化广惠桥比颐和园十七孔桥早了151年。颐和园十七孔桥长150米,宣化广惠桥则是300米,是前者的两倍。其在历史文化、建筑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020年11月15日空中俯瞰广惠桥遗址

洋河,主要流经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中部,是永定河的上游两大支流之一。上源有东、西、南洋河三条支流,以东洋河最长,达135公里。三支流与怀安、万全县交界地区汇合后,其下始称洋河,向东流经怀安,万全县,折东南经宣化、下花园区,至涿鹿、怀来交界处汇入桑干河,洋河之水滋润了两岸沃野,养育了百万苍生。


洋河宣化段

宣化地处洋河之滨,“上谷郡”曾是宣化载入史册最古老的名字。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由东胡族占据。燕王派秦开破袭东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等郡,宣化属上谷郡。

而宣化置府应该说是古代宣化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元初,改当时的宣德州为宣宁府。明代,宣化是北部边防重镇,不设地方政府,只沿长城设九镇,宣府镇为九镇之一,辖四海镇至大同1300里的防御任务,是宣府镇总兵驻地和指挥中心,又称宣府镇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废宣府卫所,改置宣化府辖一厅、三州、七县,宣化为府城所在地。宣化府由于是北京城西的第一座府城,所以人称“京西第一府”。


宣化古城镇朔楼

竖立在宣化古城镇朔楼西侧,由明代都御使罗享信所撰的《宣化新城之记》碑文这样描述:“宣府古幽州属地,秦上谷郡,元宣德府,星野当析木之次,入尾一度,壤土沃衍,四山明秀,洋河经其南,柳川出其北,古今斯为巨镇,恒宿重兵以控御北狄。”

现在,宣化古城明清时期的城墙基本保存完整,是中国北方现存古城中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地位重要的著名城池。古城内有下八里辽代壁画墓、古城垣等众多旅游景点,是集古城文化、建筑文化、佛教文化、辽代墓葬文化以及玛瑙雕刻文化于一体的著名景区。近年来,当地也将古城修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推进,特别是2015年新一届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打造“京西第一府·千年葡萄城·上古战国红”文化品牌,将古城保护、修复和开发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宣化古城南门

作为宣化母亲河之一的洋河治理,既是生态保护的举措,更是古城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施洋河综合治理工程时,洋河河道中发现的一处古桥遗址,就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它不仅仅是因为一件文物而存在,更因其曾经的宏伟,体量之大,历史之久,见证着宣化这座古城的辉煌和变迁。

这座默默沉睡在河底的石桥,2019年夏一经发现便引起了轰动。河底挖出了不计其数的古桥石构件,有基石、桥面石,还有栏板、望柱等等,还有包括雕花栏板等石件百余方、工字铁、剁斧等。


俯瞰广惠桥遗址


广惠桥遗址

据查阅地方史志和调查当地村民,推测此次发现的古桥应为明代所建的广惠桥。根据清代《宣化县志》记载“广惠桥在城南洋河上,万历二十七年巡抚王象乾建,康熙四十五年滇圮四洞,桥遂废。”又据民国版《宣化县新志》中《洋河广惠桥碑记》记载广惠桥是长300米、桥基宽30米、数个车道的十七孔石桥,极具文物价值。

宣化广惠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年,与著名的颐和园十七孔桥同为十七个孔,宣化广惠桥比颐和园十七孔桥早了151年。颐和园十七孔桥长150米,宣化广惠桥则是300米,是前者的两倍。其在历史文化、建筑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广惠桥遗址


俯瞰广惠桥遗址


想了解更多的宣化广惠桥,奉上明代郭正域所撰《洋河建广惠桥碑记》全文及译本,以飨读者。


宣化府志

洋河来自塞外,南入桑乾,云谷及漠北诸水皆归焉。流沙善溃,莫利往来。前开府吴公创为木桥,时修时圮。夏秋水涨,桥与水没。秋冬之交,役四营士数千人囊沙障之,鹄立冰水中,裸衣负土,偃卧流澌,手龟指堕,桥又与水没,河冰一合。冠盖往来,商贾奔走,自冬及春,曳轮濡尾,塞裳没趾,履薄恐坠。


宣化府志所收《洋河建广惠桥碑记》

中丞王公以己丑冬治上谷兵,行部蔚萝飞狐间,夜分渡河,河冰覆雪,飙轮走沙,咫尺莫辨,盘旋竟夜。东方既白,始循冰桥望郭门而趋。慨然叹曰:“使者拥旄列驺,前呵后从,犹苦于河,其如小民何?”令津吏揭竿悬炬,以照夜行。越明年,夜发韨台,走七十里,朏明暴涨,禺中乃渡。

迨旋之日,前旌先登,河水大至,公与从骑屹立中流,波矗如山,浪鼓如雷。盖厄于洋者三矣。又慨然叹曰:“居恒犹可,有如敌人渝盟,袄神河伯交相为虐,一苇一刀,可渡师乎?洪蔚之警,往事可睹。”已,遂一意为桥,凡一瓦、一甓、一木、一石,指恒屈而首恒算。盖念兹释兹,惟河之故也。

明年,檄下所司,造舟为梁,凡数十艘,而河徙靡。用麻大将军建白范铁盘,柱连锁构桥,顾浮沙不能载。公乃与孙方伯议,石工众曰:“河流无涘,河沙无底。金且十万,力且十年。”未议病涉也。公念塞上无可与计者,直指崔公至,同心殚力,捐廪金助之。会妙上人福登有戒行,从宁武董将所来,曰:“大事在心,胜缘非偶,欲桥而桥,勿与俗同。”

公乃为长锥直钩钜穴沙,得石错落如豆。沙尽石出,如卵如瓮,布满中河,群哗乃定。度地之日,有兔自南来,直入河,众吒为异,占者曰:“兔干辰为卯,木上水下其象为桥。”遂定基焉。乃发八路工匠及河南戍卒之半,舁沙布桥,以砾实之,为层者二,为级者六,为门十有七。

桥长千尺,广并数轨,高不及广者尺。有咫基之阔九丈有二,阔四丈有八。树华表者四,标题者二,槛楯高六尺有五,岸南北镕金为犀者四,以压水怪。桥南聚沙为长堤,凡千二百武,阔视桥以通往来。桥巨二千武,以遏狂澜之羡,使不得决溢,而南堤北种柳数万株,俾不侵防,而桥以无恐。

公被命入蜀,中丞彭公至,复为北岸石坝,长丈百有六十一。南为小桥二,直指黄公、计部郎黄公、守道郭公经理之,以迄于成。凡始自己亥仲夏,越明年孟冬而落成,匠之工三十万,卒之工七十万,桩之株十万,石之丈三万。金之两万有一千,常平子钱十之二,士民捐助十之八。

是役也,宦兹土者,自计部、大将军三兵使,以及诸将吏,人协其谋。隶兹土者,自两董、倪、黄、张五将军,刘半剌、胡孝廉以及缨弁、闾阎之间,人输其力。董其事者则参将陈国保,分其务者则守备邢官宁国栋、姚应龙,千户敬忠等。乃王公实始终之,崔公赞之,彭公、黄公、郭公继之,妙上人经营之。

为桥之初,水渐徙而南,卜吉导水。先一夕雷雨大作,破堤应期,直奔桥下,厥工告成。地祗从之水哉,水哉。昔赵之石桥成,唐大定间,默啜破定州,南奔石桥,马伏地不进,见桥上青龙狞玃奋怒,敌恐遁去。

夫精神之极,土石效灵,神明呵护,宁止利涉且以捍患矣。矧洋河为中国锁钥,边陲门户,壮观中朝,控制百貊,兹固疆场之功,社稷之利乎?其在《周易》,弘济艰难,必曰:利涉大川,云雷亨屯;既济、未济与易终始。夫有能济之具,必有能济之人,开物成务,利见大人。

公家世忠孝,有文武才,云雷事业如此桥矣。王公名象乾,山东新城人。开府彭公,名国光,江西德化人。马公名銮,四川内江人。侍御崔公,名邦亮,直隶东明人。黄公名吉士,内黄人。汤公名兆京,直隶宜兴人。计部郎王公名成德,山东临清人。黄公名兰芳,湖广应城人。杜公名诗,山东滨州人。大将军麻公名承恩,大同右卫人。梁公名秀,宣府前卫人。分守道方伯孙公名维城,山东丘县人。大参郭公名士吉,直隶<缺字>人。怀隆兵备大参马公名崇谦,山西安邑人。副使马公名维驷,山西阳曲人。分巡道大参张公名国玺,直隶任丘人。副使张公名我续,直隶任丘人。王副戍尚忠,宣府前卫人。

碑记译文:

洋河发源于塞外,向南注入桑乾河,云谷及漠北的众多河流都汇入洋河。因为流沙的特征是常常崩溃,所以不利于行人的往来通行。从前的开府吴公修建了木桥,但木桥常常修好后又垮塌。等到夏秋季节水势上涨的时候,桥常常被水淹没。为了保护木桥桥身,在秋冬之交,吴公命四营的士兵数千人把沙包堆成屏障,他们像鹄鸟一样站立在冰冷的河水中。他们不穿上衣背着土,劳累的时候躺在冰地上,手背皴裂,手指几乎要冻掉。但是,桥仍然被水淹没,河水结冰。官员的车马来来往往,商人们四处奔走。自冬到春,来往行人拖曳着车轮前进,他们提拉衣服,以防被脚下的污泥弄脏。行人们走在结冰的桥面上战战兢兢,担心掉下去。

中丞王象乾在己丑年冬天治理上谷的军队。他带着随从跨越蔚萝川,穿越飞狐峪的山道,半夜时分渡过桑乾河。当时河水已结冰,上面覆盖着白雪。车轮飞驰,白雪如同沙土一样飞扬,即便很近也分辨不清方向,只感觉到马车一整夜都在飞驰。等到天放亮的时候,才沿着结冰的桥面朝郭门方向前进。王象乾感叹道:“朝廷使节带着侍卫和随从,前呼后应。他们常常苦于难以渡河,何况平头百姓呢?”王象乾便命令管理桥梁的官吏在竹竿上悬挂灯笼,以便夜间行人通行。到了第二年,王象乾夜间急行军七十里,前往市台。天已拂晓,洋河突然暴涨,等到将近午时,军队才渡过洋河。

等到军队原路返回时,先锋部队引领下,王象乾首先登上洋河桥。但是,洪水转瞬而至,王象乾跟随着骑兵被困在河水中,波浪喷涌如同山高,大浪翻滚,如同雷声。至此,王象乾已经被洋河困住了三次。王象乾又感叹道:“被困此河如果在平常尚可,假如敌人背弃盟约,前来攻打,如果再碰上河神捣乱,哪怕一苇一雕也难渡河,何况大部队呢?洪州、蔚州过去的前车之鉴,有目共睹。”从此以后,王象乾一心一意关注建造桥梁。凡是路边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他都命人收拾起来。他总是在屈指盘算什么,他念念不忘的是洋河建桥。

又过了一年,王象乾下发檄文,要求有关部门造船,把几十艘船连在一起,形成浮桥。但是,却发现洋河改道了。麻承恩将军主张用铁铸一批长柱,立在河水中,再用铁链连接,在铁链上搭木板,形成一座桥。但是,大家担心浮沙无法承载这些铁柱的重量。王象乾与孙方伯商议。石工众人说:“河流每年洪水不断,河沙松散没有底。建桥需要十万白银,耗费十年时间。”但是,大家没有商议如何解决难以渡河的难题。王象乾考虑到塞上没有人可以商量此事,一直等到担任直指一职的崔公到来,大家同心竭力,把俸禄捐出来资助洋河建桥一事。从宁武董将所来的会妙上人福登道行高深,他说:“王象乾大人一心要建洋河桥,他和宣府缘分匪浅。桥是能修的,但用的是大家不知道的办法。”

王象乾于是制作长铁锥子和直铁钩子,把孔穴中的沙子除去,然后得到了错落如豆的石头。将沙子完全除尽时,石头自然露出。有的像鸡蛋,有的像罐子,布满了河床。大家的质疑才渐渐平息。等到丈量尺寸的时候,一只兔子从南边跑过来,一直跑到洋河里,大家感觉非常惊诧。于是占卜,占卜的人说:“兔干辰为卯,木上水下的卦象就是个桥。”于是确定桥基,召集了铁匠、石匠、木匠、泥瓦匠等八路工匠及河南戍卒的一半,抬沙包,布置桥梁。桥梁的根基使用砾石加固,一共铺了两层,建造了六层台阶,十七个拱门。

桥的长度达一千尺,宽度可以并行几辆马车,桥高略小于桥宽。根基宽九丈二,宽四丈八。矗立四根华表,有两处题写桥名的门槛。桥护栏高六尺五。在桥南北,分别熔铸了四个铁犀牛,用以镇压水怪。在大桥南侧岸边,用沙袋垒成一道长一千二百武(“武”,古时长度单位。一千二百武约合1000米)的大堤,平时可以通行过往。大桥可称巨大,足以遏制狂澜巨浪,不会在洪水冲击下溃塌。南堤的北侧种有数万株柳树,保证堤坝在洪水侵蚀时能够确保大桥安全。

王象乾奉朝廷之命总督四川后,彭国光继任。彭国光又在洋河北岸修长度为一百六十一丈的石坝,南岸又建两座接引小桥。担任直指一职的黄吉士、担任计部郎中一职的黄兰芳、担任守道一职的郭士吉管理此事,直至完成。洋河桥工程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五月开始,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十月竣工,前后累计用工匠三十万工时,兵卒七十万工时,用木料十万株,用石三万丈。所有支出折合白银两万一千两,其中动用国库税银占20%,而80%的花费来自各界人士的捐助。

对此建桥之事,凡是在宣化做官的,从计部郎中、大将军三兵使,到各将领,人人都参与出谋划策。凡是在宣化为吏的,两位董将军、倪将军、黄将军、张将军这五位将军,以及刘半剌、胡孝廉,从仕宦到百姓,人人都出力效劳。管理建桥之事的是参将陈国保,分工安排任务的是守备邢官宁国栋、姚应龙,千户敬忠等人。王象乾自始至终一直心系此事,崔邦亮从中帮助,彭公、黄公、郭公继承王象乾的事业,妙上人经营运作。

刚建桥的时候,洋河河道向南迁移,因此占卜选择吉日疏导水流。在疏导水流前一天晚上,雷雨大作,如期破堤,水径直奔流到桥下,水流疏导顺利完成,就好像这水流是地神控制的。赵州桥建成后,在唐朝大定年间,突厥主默啜攻陷定州,计划攻向南去,到了赵州桥,战马却跪地不起。原来一条青龙在桥面上,面目狰狞,翻腾挪转,贼寇大惊失色,连忙退兵。

当精神发扬到极致时,哪怕是土石也会显现自身的灵气,而且将获得神明的保佑,就能顺利地渡过大河,就可以控制灾害,抵御祸患。况且洋河为中国军事要地与边陲门户,是中国气势壮观的河流。这一地域控制着东北数百个民族。修建洋河大桥是巩固边疆的功劳,有利于江山社稷。《周易》中讲到对出现的困难进行大力资助救济,必定说:“利涉大川”,“云雷亨屯”,六十四卦以乾、坤两卦开始,以既济、未济两卦为终。拥有能够渡过大河的工具桥梁,便有能够顺利通行的行人,从而通晓事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进而“利见大人”。

王公家族世代忠孝,他是文武全才,他的事业风生水起,兴旺长久,如同此桥。王公的名字是王象乾,是山东新城人。开府彭公的名字是彭国光,是江西德化人。马公的名字是马銮,四川内江人。侍御崔公的名字是崔邦亮,是直隶东明人。黄公的名字是黄吉士,是内黄人。汤公的名字是汤兆京,是直隶宜兴人。计部郎王公的名字是王成德,是山东临清人。黄公的名字是黄兰芳,是湖广应城人。杜公的名字是杜诗,是山东滨州人。大将军麻公的名字是麻承恩,是大同右卫人。梁公的名字是梁秀,是宣府前卫人。分守道方伯孙公的名字是孙维城,是山东丘县人。大参郭公的名字是郭士吉,是直隶<缺字>人。怀隆兵备大参马公的名字是马崇谦,是山西安邑人。副使马公的名字是马维驷,是山西阳曲人。分巡道大参张公的名字是张国玺,是直隶任丘人。副使张公的名字是张我续,是直隶任丘人。王副戍尚忠是宣府前卫人。

行文至此,不再赘述,希望大家关注经历五个世纪沧桑的广惠古桥,关注古城宣化。欢迎交流指正。(陈晓东、张振华/文图)







广惠桥遗址石构建

(东方视觉原创,欢迎交流)